發表於 2023.春 馬來西亞旅行遊記

(12)吉隆坡

自費的吉隆坡市區遊,以「打卡」為主,參觀如蜻蜓點水,拍照留念後即到下一站。

第一站是中央市場,本是傳統市場,建築有逾百年歷史,後來復修活化,成為藝術與工藝品市場。內裡什麼都賣,從各種小吃,到服裝飾品以至家具都有,較為特別則有錫製品。馬來西亞盛產錫,雕刻手工精美,但價值不斐,如非特別喜歡,就不考慮。

第二站迷宮書店,前身為著名影院,2019年轉型成懷舊文藝中心,以書架設計成迷宮,成為網紅勝地。有趣的是,建築樓高三層,兩層有冷氣,三樓卻沒有,熱得要死,忍不住問了一句,真的會有人來買書嗎?導遊偷笑,小聲回答︰當然沒有。

經過茨廠街市場,就到鬼仔巷。所謂「鬼仔」,與靈異事件無關,而是一班淘氣鬼。相傳當地長輩稱呼小孩為「鬼仔」,而這條小巷以前有很多小孩聚集玩耍,因此就被稱為鬼仔巷。

雖是一條老街,但卻是新興景點,原來鬼仔巷荒廢多年,一度日久失修。直至2019年翻新修緝,又邀來藝術家創作壁畫,才煥發生機。最大的壁畫位於二樓露台,熟悉香港電影的人對那戴著髮卷叼著煙的女人,一定不會陌生,想不到包租婆名揚海外,竟來到馬來西亞生活。

網美夢完結,還是去追求些實際點的東西。馬來西亞以水果聞名,果王榴槤、果后山竹,都是不能錯過的美味,團友自第一天已在期待,令導遊無奈苦笑,榴槤季節還沒到呢。當然,硬是要吃亦可以,榴槤也有早熟,但售賣地點不多,最簡單就是到市中心的亞羅街。不過,導遊亦千叮萬囑,果王果后同被酒店列為嚴禁入境名單,因榴槤氣味霸道,不易清理,而山竹外殼則是紅色染料,沾上後無法去除,故必須在現場解決。

黃阿華燒雞翅

不好榴槤亦無妨,亞羅街尚有以燒雞翅聞名的黃亞華小食店,以兩隻為一對,每對盛惠八馬幣。烤爐就設在路邊,廚師接到訂單後即場碳火烤製,成品表皮微焦,帶陣陣碳火香氣,外層略脆,大概是火候掌握得好,內裡肉質仍嫩,醃味偏甜,實在名不虛傳。店家又送上辣醬一碟,作雞翼佐料,既香且辣,又另有一番風味,唯辣度實在過強,把一切味道都壓得無影無蹤,如非極度嗜辣,不建議嘗試。

除雞翅以外,黃阿華又以燒烤聞名,如魟魚就是其中之一,又兼售各種海鮮與小炒,本應多嘗幾道菜色,可是旅行團晚上另有安排,只能淺嚐即止,而與之爭奪珍貴胃容量的,則是馬來西亞首間玻璃屋火鍋店鼎香閣。餐廳位於大廈天台,建築設計與北歐觀極光的玻璃屋相近,在漫天繁星之下,看著吉隆坡市夜景,吃著火鍋,想也覺得浪漫。

火鍋算是精緻,味道也不過不失,但可以選的話還是黃阿華燒雞翅好吃得多。

不過,現實是殘酷的,玻璃屋的建材並非玻璃,而是膠片,大概是開業已一段時間,膠片老化後透明度下降,還可以說是朦朧美,但大廈並非望向吉隆坡市中心高樓密集之處,就有點失色。更糟糕的是,吉隆坡號稱全世界最多閃電的城市,本來吃飽後打算再看一會夜景,突然雷聲一響,嚇得遊客連忙逃回車上,這選址,真的有點難以形容。

發表於 2023.春 馬來西亞旅行遊記未分類

(11)乳膠

說到馬來西亞最廣為人知的特產,非乳膠莫屬,旅行團自然不會錯過,直接到專賣店,聽聽乳膠的故事。

橡膠樹原生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森林,後來由英國人運到馬來半島,獲得華商陳齊賢的投資,成立了馬來西亞第一個橡膠園,此後愈來愈多人加入這個行業,使馬來西亞發展成為橡膠種植大國。

時至今日,橡膠園仍存在於馬來西亞各地,亦保留多年來的生產傳統,亦即不使用機械。不用機械並非缺資金,而是採收橡膠本來就是非常複雜的事。橡膠其實是橡膠樹受傷後流出的樹液,所以採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樹割傷,稱為割膠。

店中展出年老被斬下的橡膠樹,上面仍然可以見到割膠的痕跡。

不過,割膠需要工人的專業判斷,一來不能每天割同一個位置,不然樹木會受傷而死;二來下刀多深也有學問,割深了樹木同樣會傷重致死,割淺了樹木又不會流出樹液,最好是看樹皮的厚度下手,如此一來,問題就出現了。樹木就如人類有高矮肥瘦,樹皮也有厚有薄,現時還沒有機械可以自行判斷樹皮的厚度來決定下刀的深度,所以只好繼續聘用工人。

當割膠工人亦不容易,樹木受傷時,流出來的白色液體稱為乳膠,用途最多,但如果經太陽照射,乳膠就會變硬變黑,變成普通的橡膠。為了保持乳膠的狀態,割膠工人只好起早貪黑,深夜兩點就出門割膠,凌晨五點前必須完成所有程序,盡快把乳膠送到工廠,然後加工成為各種產品,產量最多的就是乳膠手套和避孕套。

千里迢迢來到馬來西亞,當然不是買手套。現時愈來愈多床上用品選擇用乳膠製成,取其彈性極佳,對頸骨與脊骨有優秀承托力。不過,只要含有一定比率的乳膠成份,就可自稱為乳膠製品,市面售賣的各用品亦因此參差不齊,而專賣店所售的標榜高乳膠比率,試睡之下發現彈性果然非一般產品可比,反正店員會幫忙抽真空,方便塞進行李箱,於是戰利品又多一項。

發表於 2023.春 馬來西亞旅行遊記

(10)黑風洞

馬來西亞主要有三個種族,其中以馬來人最多,約佔七成,然後是約兩成的華人,最後則是不足一成的印度人,所以馬來西亞隨處可見這三種文化的特徵,如之前的馬六甲和吉膽島就以華人文化為主,而吉隆玻的黑風洞,則是印度教聖地。

黑風洞位於吉隆坡北方的鵝嘜縣,位於一個石灰岩山丘之中,以前華人為尋找鳥糞作肥料耕種,故開鑿洞穴,但一直默默無聞。直至1890年,一位印度裔商人認為黑風洞入口形狀如印度神話中的戰神室建陀,故在此建設神像,兩年後,印度教徒開始在洞中慶祝大寶森節,即室建陀的生日,自此逐漸成為印度教的聖地。

黑風洞發展成印度教的聖地,其實只是一百年左右的歷史。

要解釋室建陀的事跡,實在有點複雜,畢竟大部分人都沒接觸過印度神話,在此簡單介紹。印度神話中有三位主神,分別為創造神梵天(Brahma)、守護神毗濕奴(Vishnu)、破壞神濕婆(Shiva)。

濕婆的第一次婚姻是個悲劇。祂與女神薩蒂(Sati)兩情相悅,但薩蒂的父親卻不喜歡濕婆,並口出惡言,薩蒂一氣之下自焚而死。妻子的死令濕婆悲痛萬分,於是跑到喜馬拉雅山中隱居修行。

本來事情告一段落,但創造神梵天又搞出一個大麻煩。一位阿修羅王虔誠苦行,感動了梵天,獲得梵天親口祝福,除了濕婆的兒子,誰都沒法打贏祂,結果當然就出大事。仗著梵天祝福的阿修羅王發動對眾神的戰爭,連守護神毗濕奴出馬也打不贏,眾神只得另想辦法。

梵天的祝福留了一手,就是濕婆的兒子,但薩蒂沒留下一兒半女就死了,怎麼辦呢?眾神於是找來了薩蒂的轉世雪山神女(Parvati),送到喜馬拉雅山跟濕婆再續前緣。幾經波折,有情人終成眷屬,不久喜獲麟兒,就是室建陀。室建陀出生後,也不廢話,直接打敗了作亂的阿修羅王,從此被奉為天兵統帥。

黑風洞前的室建陀雕像高達43公尺,是世上最巨大的室建陀雕像。

大致了解背景後,再說回黑風洞,這一印度教聖地,在近數十年間不斷裝修美化,印度教徒更用了三年時間,在黑風洞前建了一尊巨大的室建陀神像,並在2006年的大寶森節揭幕,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室建陀雕像。從此以後,不論是否印度教徒,來到吉隆坡,都會來黑風洞參觀。

到達黑風洞,先來一杯當地奶茶,品嚐印度的味道。與香港的奶茶相比,多加了香料在內,常見的如豆蔻、丁香、肉桂等,糖亦更多,味道更甜。同場還有日用品售賣時間,如牙粉、髮油等,用不慣,就不買了。

黑風洞山腳的印度教神廟,供奉象頭神。

黑風洞前另有一間印度神廟,供奉象頭神,即室建陀的兄弟。在印度神話中,象頭神有多個來源,其中之一為雪山神女在濕婆離家時誕下一子,待濕婆回家時,兒子已經長大,父子之間沒見過面,互不認得,恰好雪山神女正在洗澡,兩父子就在門外大打出手,濕婆一刀劈下兒子的頭顱。

雪女天女洗澡出來,看見兒子的屍體,傷心欲絕,濕婆只得向毗濕奴求助,結果得一辦法,就是待翌日向指定地方走去,再斬下第一隻見到的動物的頭顱接駁在孩子的屍體上,孩子就能復活。結果可想而知,濕婆遇見大象,從此兒子就變成象頭人身。

走過象神廟,來到一條七彩階梯前,就是進入黑風洞必須克服的272級樓梯,高度看似嚇人,實際上並非難以克服,就是會有一點累的感覺。相比之下,旁邊的猴子對爬樓梯就顯得遊刃有餘。由於猴子在印度神話中佔很重要的位置,所以沒人敢傷害牠們,亦造就牠們不怕人的個性,甚至會主動向遊客討取食物,或直接動手搶劫。

洞內不算太大,建有一座神廟,旁邊的是紀念品店。

通過重重試煉,終於到達黑風洞。洞內有一神廟,以紅、綠、藍三色為主調,與山下的象神廟風格相似,但入內參觀需要脫鞋,也就罷了。再向內走,豁然開朗,原來又是一個洞口。向上望去,典型的溶洞地型,即被雨水與地下水侵蝕而成的洞穴,又稱鐘乳洞。

石壁之上,充滿鐘乳石、石柱等自然景觀,不時還有蝙蝠飛過。據介紹,黑風洞地底生態未受破壞,有蜘蛛、果蝠等獨有物種,如有興趣,可參加由當地自然學會舉辦的洞穴探險團,但需事前預約,再加上活動長達三至四小時,可想而知旅行團是不可能安排的了。

黑風洞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型,因雨水侵蝕而形成溶洞。
發表於 2023.春 馬來西亞旅行遊記

(09)巴生港

乘船離開吉膽島,回到巴生港。巴生港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貨運港口,運輸業發達,但景點欠奉,旅客到此,都是為了肉骨茶。肉骨茶,由福建永春縣人李文地所創,其開設於巴生港的德地肉骨茶,號稱「馬來西亞第一家肉骨茶」,而巴生港亦被譽為肉骨茶的發源地。

遠道而來,當然要嚐一下正宗的味道,但正如導遊所說,好生意的又怎會招待旅行團?德地肉骨茶更是想都別想。退而求其次,來到一家名為阿頭海鮮肉骨茶,將就一下。

巴生港被譽為肉骨茶的發源地,中藥的味道較濃。

肉骨茶分馬來西亞式與新加坡式,新加坡的胡椒味較濃而中藥味較淡,像胡椒排骨湯;馬來西亞的剛好相反,加入多種中藥,如當歸、黨參等,藥味極濃,像台灣的藥燉排骨,如受不了藥材味道,是絕對喝不下的。

先上來的乾肉骨茶,即肉骨茶煮好後,撈出部分肉,加入一碗肉骨茶湯與醬油、蠔油、糖,煮至水份收乾即可,星馬口味更需加入秋葵,味道濃厚,像香港的煲仔菜,伴飯一流。

肉骨茶很多地方都有,但亁肉骨茶則要在馬來西亞當地才有機會品嚐。

後來的肉骨茶,藥味比想像中來得淡,沒有喝苦茶的感覺,還算可以接受,較為特別的是不用常見的排骨,而是用豬腳。當地朋友解釋,各家肉骨茶都有自己的配方,如果用豬腳的,那就是福建人傳統做法。

中午吃了頓海鮮餐,下午茶又有馬拉糕,現在又喝碗肉骨茶,胃部已沒有什麼容量,但菜色還是一碟碟送上,什麼蒸魚、炒蛋、煮豆腐、西檸雞塊,每樣試個一兩口,就結束了這一餐。

發表於 2023.春 馬來西亞旅行遊記

(08)五條港

吉膽島主要有兩條漁村,旅客們常說遊吉膽島,其實是吉膽村,稍遠處還有一個寧靜漁港,稱為五條港,同樣由華人建立。五條港沒有任何對外道路,即便同在吉膽島上,從吉膽村出發,只能乘船前往。旅行團安排到當地居民家中參觀,順便看曬蝦米的過程。

五條港被譽為「蝦米之鄉」,漁民會在家前的木板上曬蝦米,其中也不乏被誤補的其他海洋生物。

別看五條港只是條小漁村,原來是全馬來西亞最大的蝦米生產地,有「蝦米之鄉」美譽。世世代代投入到蝦米行業,五條港人也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生產辦法,工作與休息各一星期,輪替而行。

在工作的那一個星期,男性會駕一大一小的子母船出海,母船裝載物資,由機械推動,而子船則吃水較淺,能進入蝦子棲息的淺水區捕撈目標。男人不斷工作,村民定期駕船前來接應,把儲存在母船的漁獲送回島上,交給留守家中的女人與小孩,放到熱水中煮熟,再倒在家門前的木板以陽光曬一天。

接下來就是去殼與分揀的步驟。村民先把原料倒進其中一台機器去殼,脫下的殼成為優質肥料,而蝦米則進入下一台機器。這次的機器原料很簡單,蝦米從上倒入,經過一個斜台,上有三種不同大小的孔洞,蝦米就這樣被分成三種不同大小。

分類蝦米的機器有三種不同的洞,當蝦米經過時,比洞小的蝦米就會掉下,把蝦米分成三種大小。

機器的任務完結了,然後就是人力接班。由於捕撈時會誤捕其他海洋生物,如蟹、烏賊等,所以要人手分類,確保只包裝蝦米,而其他則用作煮湯等用途。處理好的蝦米,就會被運到吉膽島以至全馬來西亞發售。

看完蝦米生產過程,接下來就體驗村民的日常生活,房子就在蝦米工場對面,屋主卻有事前往巴生港,只好由導遊代為介紹。房子間隔無甚特別,真正的秘密藏於地下。吉膽島成立之初,水電全無,居民為了收集雨水,於是在房子底下建造大型儲水池。

收集雨水也很講究,必須選大雨日子,而且開始十五分鐘還不能儲,必須等雨水把屋頂的灰塵垃圾沖走,雨水收集系統才能啟動。雖然是雨水,但沉積物難以避免,故儲水池每年須清潔一次,工程浩大,必須整個人鑽進去打掃,就如同多層公寓的洗水缸。

不過,隨著巴生港政府於1992年建立跨海供水管道,吉膽島居民從此擺脫缺水問題,但這不等於家中的大水缸可以退役,主要有兩個理由︰第一個是大水缸位於家中正下方,如果沒有儲水,表面的混凝土乾涸後容易龜裂,破壞房子的地板;另一個是節省一點水費,用來抹地清潔,也是不錯。

五條港的村民多是以捕蝦為生。

離開民居,就進入生態遊部分。吉膽島為熱帶紅樹林,生態與香港的大澳相似,只是陽光更為充足,紅樹林也長得更高。動物品種亦非常接近,彈塗魚、招潮蟹一樣不缺,連被視為香港吉祥物的中華白海豚亦在此棲息。

可惜的是,野生動物並非旅行社員工,沒有接待客人的義務,這次中華白海豚就沒有露面,船家見狀連忙分發下午茶,安慰失望的遊客。餐點是船家自製,一是大菜糕,為童年常見味道,但現時市面已買少見少;另一是黑糖流心馬拉糕,既名流心,還要黑糖,自然邪惡,卡路里不知多少,但旅行就是放縱尋開心,減肥大計拋到一旁,好吃便行了。

馬拉糕還未吃完,又來到下一個參觀環節,賞鷹是也。相比海豚,鷹兄賞臉得很,整個家族蜂擁而至,因船家拿出雞皮與雞內臟,撒於水面,吸引群鷹搶食,而遊客則在船上觀賞這場「群鷹會」。

不少在香港海鮮酒家見到的魚類,都可以在馬來西亞的魚排找到。

餵食表演完結,船繼續向前駛,來到魚排參觀。馬來西亞的魚排所養殖的魚類,與香港海鮮酒家魚缸中的種類相差無幾,傳說中的「忘不了」是淡水魚,在咸水生存不了,所以養的都是各種石斑魚科,以及俗稱「懵仔魚」的海鱺。

魚排主人懂得經營,拿出大桶雜魚,供遊客餵魚留念。魚糧下海,水花四濺,還是跳過這種體驗,以免弄得一身腥味。

發表於 2023.春 馬來西亞旅行遊記

(07)吉膽島

在百年古蹟中睡了一晚,翌日吃了個精緻早餐,就開始遠征吉膽島。整個早上又車又船,正好補眠,睡得不醒人事,待到得吉膽島碼頭,已經是下午一點,旅程以午餐拉開序幕。

先介紹吉膽島。其名來自馬來語「Pulau Ketam」,前字直譯為「浮羅」,意即「小島」,後字「Ketam」為「螃蟹」,加起來即「螃蟹島」。全島位於海平面以下,其實是一片紅樹木與泥灘,本無人居住,至19世紀初,華人為抓捕螃蟹,在此興建高腳屋作臨時住所,後成永久定居點,人口也一直增加。

吉膽島本來就是漁港,所以安排海鮮餐。

既然四面環海,自然海鮮比肉類蔬菜來得便宜,故旅行團安排的是海鮮餐,就在碼頭旁邊的快樂香海鮮酒家。食物上桌,先聲奪人,把所有海鮮放在一個大盤之中,需兩個人才抬得動,團友驚訝之聲四起,導遊則一面滿意地看著此結果。

擺盤好看,煮法亦顯心思,除了魚是清蒸之外,薑蔥炒螃蟹、豉椒炒蟶子、黑椒炒琵琶蝦、炸蝦子伴蜜瓜、西刀魚蛋湯,味道各有特色。最特別的莫過於蝦蛄,竟然去殼拆肉後以咕嚕肉手法烹調,即沾粉油炸後配以酸甜醬汁,實在大開眼界。

該甜的甜,該辣的辣,口腔中味道來來往往,就缺了一個「鮮」字。如果是在香港,調味料下手如此之重,那應該就是海鮮不「鮮」了,但大概是旅行團希望安排較為特別的味道,學會欣賞,也是旅行的重點。

島上的義務消防局,是經歷兩次大火後的產物。自從消防局成立後,吉膽島就再沒發生過大型火災。

酒醉飯飽,開始遊島,第一站是整棟塗上鮮豔紅黃色的消防局。1974年義務消防局成立以前,吉膽島曾發生兩次大火,燒燬多間房屋,促使居民自組消防隊;說來奇怪,自消防局成立以後,吉膽島就再沒發生大型火災。因地型關係,吉膽島禁止所有車輛通行,最多只容許電動單車,消防車也不例外,使用人力推動版本。

接下來的景點也「貼地」得很,但處處顛覆我們的認知,如島上唯一的郵政局,竟與雜貨店各佔一半店面;警察局有營業時間,關門後請打電話報案;醫院亦非每天都有醫生當值,孕婦臨近預產期請先到巴生港等待。

路上又看到慈濟的環保教育站。據導遊介紹,原來島民以前不著重環保,以海洋為垃圾桶,衛生情況惡劣,直至被環保志願者注意,自發到吉膽島收拾垃圾,弄得島民不好意思,紛紛加入清潔行列,持續數年,輔以垃圾回收等政策,才逐漸令海島恢復潔淨,至今雖仍在泥灘中見到垃圾,但甚少是由島民棄置,更多是隨潮汐海浪而來,島民亦不時會把垃圾撿走。

細心留意,會發現不少建築外牆都是藍色配綠色,導遊解釋,這源於島民的一次偶然。當時某戶人家以藍色和綠色油漆粉刷外牆,剛好用剩一點,本著不要浪費的精神,就問鄰居是否合用。免費油漆,當然不能錯過,但用剩的又不夠,只好再多買一點,結果又用剩了,於是再問旁邊的鄰居。如是者一戶接一戶,愈來愈多建築物變成藍綠色,舊了又再用同色補上,至今島上的油漆店,還是以藍綠兩色最受歡迎。

華人虔誠,故吉膽島廟宇林立,其中以福龍宮最為重要。廟中主神為「李府童子爺」,即哪吒,旁有一尊老虎像,為虎爺公。原來巴生港曾猛虎為患,政府派出狩獵隊,卻無功而還,獵人只好來福龍宮,商請虎爺協助。說來神奇,自此以後,猛虎遁去無蹤,當地人認為是虎爺幫忙,故大舉祭祀,平常虎爺像應置於地面,獨福龍宮的虎爺像能居神枱之上。

從彩虹橋看高腳屋,景色如香港大澳的新基大橋。

最後一個景點為彩虹橋,網上介紹為人氣打卡景點,實際上卻是島上居民來往住宅區與商業區的主要幹道,只容兩人並肩而行。雖說吉膽島人口流失嚴重,但至今仍有約九千人口,又遇上放學時間,可想而知交通有多繁忙。橋上看去,景色如香港大澳的新基大橋,飽覽河道兩旁的高腳屋,可惜遇上潮退,水位下降露出泥灘,環境亦相對失色,匆匆一攝,不再擋路,回碼頭去也。

發表於 2023.春 馬來西亞旅行遊記

(06)荷蘭街

完結古城一天遊,回到酒店,原來又是一棟古建築,還大有來頭。

在荷蘭殖民年代,荷蘭人多定居於Heeren Street,故當地又稱荷蘭街。到了英殖時代,荷蘭人撤離,空出來的房子由峇峇娘惹入住,加入東方色彩。雖然峇峇娘惹已散居各地,如檳城、新加坡等,但究其根源,都是來自這一條街,故又稱娘惹街。

後來在馬來西亞獨立前夕,當地華人陷入被驅逐出境的危機之中,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創始人陳貞祿挺身而出,與英國殖民政府談判,成功爭取讓華人成為新成立馬來亞聯合邦的公民。後來政府為紀念陳貞祿的功績,就把他故居所在的荷蘭路,改名為敦陳禎祿路(Jalan Tun Tan Cheng Lock)。

敦陳禎祿路現今仍保留不少歷史建築,如陳禎祿的故居就在111號,門牌名上寫著「同發」,而73號的「長源」則是第一位在馬來半島投資橡膠園的陳齊賢故居,117號徐氏宗祠則屬於華僑銀行首任董事主席徐垂清家族。

至於當晚入住的Baba House,則是酒店集團收購了數間峇峇娘惹住宅,打通後開設酒店,並保留當年的建築與裝潢,讓入住旅客體驗昔日峇峇娘惹的生活。

出了酒店,對面就是永春會館。這一帶由華人開設的會館非常多,源於古時華人漂洋過海來到陌生土地後, 同鄉出身的人往往聚在一起,互相照應,於是就建立會館。從國內出發的新人,來到馬六甲後可投奔同鄉,會館會提供一星期食宿,讓新來者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。同時,會館亦兼多項功能,如匯款、收發家書、仲裁案件等。

早期華人來到馬六甲後,同鄉的人會聯手開設會館,互相幫助。永春會館就是其中之一,成員來自福建省東南部永春縣的人。

旅行社只安排午飯,晚上需要自行解決。一路之隔,就是市中心雞場街。雞場,即福建話「街場」,意指繁忙街道,本應非常熱鬧,但夜市一星期只營業三天,即星期五、六、日,其餘日子水靜鵝飛,只得另覓晚餐。

導遊推薦再來一餐娘惹菜,金錢與體驗之間,還是體驗較重要,故選據說較為昂貴的一家,名為僑生府。「僑生」二字,為峇峇娘惹自稱,即僑居地出生。餐廳同樣為舊居翻新,入門即見水晶燈一盞,甚是富麗堂皇。

拿起餐牌,只見大部分菜色都曾在午飯出現,這其實是好事,證明旅行團餐點安排有心思,以正宗菜式奉客,而非隨便來兩碟便宜貨;既然如此,就點些沒試過的。

先上的是參巴醬炒魷魚,顏色雖紅但不辣,口味偏甜,加入洋蔥翻炒,味道不俗。再來是亞參炸蝦,視覺上更嚇人,明顯可見辣椒蹤影,但仍是不辣,而蝦經油炸,香脆鮮嫩,甚是可口。

衝擊陸續有來,第三道娘惹辣炒瘦肉,由友人所選,雖明言「辣炒」,但沒想過賣相如四川菜,直接加入大量辣椒碎來炒豬肉;更想不到的是,辣椒只是虛有其表,香而不辣,而豬肉雖選擇全瘦部位,但火候控制得宜,炒得不老不乾,實屬驚喜。

最後的是仁當牛肉配饅頭。「仁當」起源於印尼,在馬來西亞亦甚是盛行,香港稱之為「巴東」,在香港亦為常見菜式。此仁當牛肉煮得軟腍,有濃郁香料味道,唯與香港巴東牛肉相比較多汁醬,大概是各地煮法略有差異。夾於饅頭生菜同吃,亦是香港未有之體驗。

四道菜,加上可樂一罐,中國菜一壺,結帳才三百多馬幣出門,四人均分,不貴。回頭再看一下裝潢,氣氛也值了!

發表於 2023.春 馬來西亞旅行遊記

(05)聖保羅堂

雖說荷蘭人把古建築破壞得七七八八,但仍有倖存者,只是得花點體力才能見到。從荷蘭紅屋旁邊上樓梯,跟隨指示,可登上聖保羅山(St Paul’s Hill)。途中經過荷蘭紅屋背後,往內一看,站了一個雕像,原來是鄭和。

荷蘭紅屋內的鄭和雕像。

馬六甲與鄭和淵源甚深,上期說過,如果不是明朝使節剛好來到,馬六甲仍是暹羅的藩屬國。之後,每當明朝艦隊抵達南洋時,都以馬六甲作補給基地,回國前亦先在馬六甲集合,再等待風向回國,故馬六甲存有不少鄭和留下的遺蹟,亦設博物館紀念。

到山頂,就看到一座教堂遺跡,即聖保羅堂。教堂於1521年由葡萄牙人建立,本為當地人朝拜用教堂,平平無奇,卻在1545年底迎來了聖方濟.沙勿略這位大人物。

聖方濟.沙勿略(Francis Xavier, 1506-1552)為耶穌會創始人之一,1541年自里斯本出發,數年後抵達馬六甲,並在聖保羅堂建立學校,成為整個馬來半島第一所學校;後來又從馬六甲出發,登陸日本鹿兒島,成為第一位到達日本的傳教士。

1552年,聖方濟.沙勿略想到中國傳教,卻被明朝拒諸門外,同年因瘧疾死於廣東省上川島,遺體運回馬六甲,安放於聖保羅堂內,傳說因其長年不腐,故一直開放展覽,直至1554年改葬到印度果阿。

在介紹基督堂時,曾提及聖保羅堂日久失修,故荷蘭人不得不另建教堂。今天的聖保羅堂已成空殼,內裡僅剩聖方濟.沙勿略留下的空墓,以及考古挖掘時右附近發現的古代墓碑。

聖保羅山為馬六甲市制高點,可遠眺全市容貌,其中一艘古代船隻特別吸引注意,乃馬六甲海事博物館,要前往亦容易,下山後沿馬路直走即可,可惜的是較早關門,下午五點已閉門拒客,只得在外打卡。

之所以建成船隻模樣,其實有原因,這船亦不是隨意設計,而是馬六甲史上一艘重要船隻的複製版。1502年,葡萄牙王室下令建造一艘新船,作為印度艦隊的旗艦。設計師亦不負所托,建成了史上最大的克拉克帆船,排水量高達驚人的四百噸(達伽馬的艦隊全部不足一百噸),三層甲板加起來共有四十門炮。這艘強大的戰艦,就是海洋之花號。

外觀為海洋之花號的馬六甲海事博物館。

來到東方後,海洋之花號表現出色,曾在第烏戰爭大放異彩,一天內向埃及艦隊打出六百發炮彈。不過,隨著船齡漸老,問題也日益嚴重。一般來說,在印度洋服役的軍艦,壽命約為四年,而海洋之花號竟然以十歲高齡仍未退役,漏水嚴重得要水手不斷修補和抽水,才能浮在海上。

1512年12月20日,攻下馬六甲的葡萄牙人,在總督阿爾布開克率領下,帶著大批戰利品登上海洋之花號,啟航前往印度。六天後,艦隊遭遇風暴,老邁的海洋之花號熬不過這一劫,斷成兩截,帶著「價值遠超印度任何地方損失的財富、將來也不會有這麼多的財富」,沉入深淵之中。

這艘堪稱傳奇的船隻,至今還未被後世人尋獲,而馬六甲在興建海事博物館之時,就選擇了重現這一艘與馬六甲關係甚大的帆船,作為博物館外觀。

發表於 2023.春 馬來西亞旅行遊記

(04)荷蘭紅屋

馬六甲河旁邊的小山丘,就是昔日馬六甲城的行政中心。放眼望去,只見一片西式建築,全是荷蘭殖民時代所遺,除了那礙眼的紅色是英國人傑作。

1641年,荷蘭人與柔佛蘇丹國聯手,圍攻駐守在馬六甲的葡萄牙軍隊。圍城數月,葡軍彈盡糧絕,被迫投降,從此開啟荷蘭統治年代。奪取馬六甲後,荷蘭人大肆破壞葡萄牙人的建築物,但新建的卻不多,其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荷蘭紅屋。

荷蘭紅屋是東方最古老的荷蘭建築,但外牆本來不是紅色。

荷蘭紅屋建於1650年,作為荷蘭總督的辦公室,前方則是荷蘭廣場。雖名紅屋,但在興建之初卻是白色的,直至英國人來到後,才把所有荷蘭時代建築塗上紅色。

選擇紅色的原因眾說紛紜,有人認為英國人以此區分荷蘭人留下的古蹟,亦有說法是表層白色油漆因日久失修而剝落,露出底層的紅土石頭,故英國人乾脆塗成紅色。無論如何,紅色已成代表顏色,世人亦稱之為「紅屋」。

紅屋旁邊的,就是基督堂。在馬六甲易主之初,荷蘭人沿用葡萄牙人所建的聖保羅堂為教堂,但經過多年使用,聖保羅堂變成危樓,剛好又遇上荷蘭佔領馬六甲一百周年,故在1741年興建基督堂,作當地人禮拜的場所。

為了取代聖保羅堂,荷蘭人新建了基督堂作禮拜。

不過與葡萄牙人的聖保羅堂一樣,基督堂也免不了改宗的命運。1824年,英荷政府簽訂協約,馬六甲交英國統治,基督堂亦隨之易主,由新教改宗聖公會,直至今天。

除了荷蘭時代建築,英國人亦在此加入自己的建築,最令人注目的,莫過於廣場正中的維多利亞女王噴泉。這噴泉在眾多古蹟圍繞下,無疑年輕得多,建於1904年,為殖民政府慶祝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年而建。

荷蘭廣場古蹟雖多,但集中一處,十五分鐘已逛完,旅行社特地安排獨特古城遊覽活動,大概是這輩子最尷尬的經歷。先穿上峇峇娘惹服裝,也就是五顏六色七彩繽紛的仿古衣服,然後坐上比衣服更為誇張的三輪車。

三輪車為了吸引客人,以各種卡通人物裝飾。

每一輛三輪車都有自己的主題,大多是卡通人物,還有少部分緊貼潮流,如遊戲《Among Us》中的船員,然後根據該主題的配色,再作精心佈置,務求在眾多三輪車中脫穎而出,贏得遊客歡心。

平心而論,還沒坐上去之前,覺得甚是有趣,但真的要坐上去,事情瞬間變得尷尬無比,特別是看到充滿少女心、以Hello Kitty為主題的粉紅色花車後,果斷決定跳上Sonic主題的三輪車。

至少是藍色的……

發表於 2023.春 馬來西亞旅行遊記

(03)馬六甲河

馬六甲,位於吉隆坡以南,為大航海時期著名港口,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必到此補給,之後被葡萄牙人、荷蘭人、英國人輪流佔領,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與重要的港口之一。

馬六甲城的建立,與中國大有關係。首任國王拜里米蘇拉(Parameswara,1344-1414)本是三佛齊(今印尼蘇門答臘島)的王子,但國勢日衰被鄰國入侵,拜里米蘇拉只能逃亡,幾經轉折後抵達馬六甲河邊。

當他坐在馬六甲樹下休息時,一鼠鹿被獵犬所追,危急之下奮起一擊,將獵犬踢落河中。拜里米蘇拉被鼠鹿的勇氣所感動,決定自己亦要效法鼠兔有一番作為,於是在當地建立自己的國家,又因他在馬六甲樹下見此景像,故城市就以「馬六甲」為名,而這神奇的樹木,就是我們常見的油甘子樹。

馬六甲河位於市中心,兩旁的房子都被噴上塗鴉。

雖說是建立了自己的城市,但馬六甲長期受其強大鄰居暹羅所威脅,需向對方稱臣納貢,情況直至明朝勢力抵達才有所改變。

1403年,明朝成祖皇帝派鄭和下西洋,使節來到馬六甲,拜里米蘇拉大喜,遣使到南京進貢,獲成祖封為滿剌加國王(明朝時馬六甲譯為滿剌加),拜里米蘇拉更於1412年親率宗族陪臣五百人前往覲見,自此經濟高速發展,成為馬六甲海峽強大勢力。清朝所修的《明史》中,卷325更有〈滿剌加列傳〉。

澤巨蜥又名五爪金龍,是馬六甲河中的原住民。

遊馬六甲,第一站先到馬六甲河,也就是當年鼠鹿擊退獵犬的地點。今天的馬六甲河,水質混濁,略有異味,兩旁建築不算宏偉,最大賣點反而是野生澤巨蜥,即香港所稱「五爪金龍」。作為原生物種,澤巨蜥有清潔河道作用,當地人民亦不打擾其生活,故乘船遊覽時,不時看到澤巨蜥懶洋洋地躺在河邊紅樹林之中曬太陽,又或是直接在河中暢泳。

經過多年的日曬雨淋,外牆的油漆已經開始剝落。

聞說穿梭於大街小巷之間,尋找色彩繽紛的壁畫,是遊馬六甲的一種方式。離船上岸後,即見到一幅顏色豐富、以幾何圖案構成的壁畫,吸引遊人拍照留念。然而,大概是日久失修,光潔亮麗的外牆,已有不少地方油漆剝落,現在還可以說是更有古城韻味,但再不保養,過幾年恐怕就要送舊迎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