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於 飲食文化

茶葉︰影響世界歷史的飲品

早上到茶樓喝杯茶,嘆「一盅兩件」點心,是不少香港人的日常。茶文化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,甚至在日本、英國等地,都處處可見,但茶的起源,各位又是否說得出來?又為什麼茶樹原產於中國,但飲茶文化會被傳播到世界各地?今天就來跟各位說說茶的故事。

要研究中國傳統的茶文化,我們有兩本權威著作可以參考,一本是唐朝「茶聖」陸羽(733-804)所著的《茶經》,而另一本則是日本僧人圓仁(764-864)所著的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》。根據陸羽記載,早在神農氏嘗百草之時,已經知道茶葉可以「令人有力、悅志」,中國最古老的詞典《爾雅》亦收錄了「檟」一字,即是茶樹的古稱。此後茶葉列入了古人的食譜之中,特別是江南各地,百姓以食用野生茶為主。

陸羽被後世尊為「茶聖」,其所著的《茶經》更是世界上最早關於茶的著作。
(徐秀棠︰陸羽像,1988)

到了唐朝,人們開始廣植茶樹,茶文化也因此傳遍大江南北,跟隨日本遣唐使來華的圓仁,就在其日記中留下大量與茶有關的記載。根據圓仁的記載,當時的茶文化明確分為「喫茶」和「啜茶」兩種,兩者完全不同。

先說「喫茶」。「喫」,同「吃」,會用這一個字,是因為茶葉還在,食用時需要咀嚼茶葉。唐朝人採集茶樹嫩葉後,會經過風乾、晾曬等步驟,再製成茶餅。食用時會用茶碾把茶葉碾碎,再用水烹煮茶葉,製成的茶湯較為濃稠。在較窮困的農村,人們則會加入蔥、薑、薄荷等配料,與茶葉一起煮成茶粥,又稱「茗粥」。

唐人飲茶的時候,會先用茶碾把茶葉研磨成粉末。
(唐.印蝴蝶紋陶茶碾)

至於「啜茶」,就是不吃茶葉,純粹飲用茶湯,更近似現今香港的茶文化。兩者相比,唐朝更盛行喫茶,事關當時物資較為貧乏,平民百姓需要以茶作為主食的配菜,情況一直至宋朝以後,社會逐漸變得富裕,啜茶才逐漸取代喫茶。

唐朝時期茶文化有多普及,我們可以在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》中找到線索,這本由圓仁所撰的著作,記錄了其以請益僧身份隨最後一批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旅程。圓仁在開成三年(838年)到達山東,之後遊歷中原大地,參與了無數茶會。除了官員會以茶席接待客人,拜訪寺院時,僧人往往會為訪客奉上「清茶淡飯」,也就是現在日本人常吃的茶泡飯一碗。

除了吃喝的茶多,獲贈的茶葉也多。當圓仁準備回日本,收到的臨別贈禮就是一餅又一餅的上好茶葉,例如中散大夫楊敬之送他一串團茶,職方郎中楊魯士也送上「蒙頂茶二斤、團茶一串」。這裡面提到的團茶,其實就是茶餅,最初會加香料,後來不加,在唐朝較為盛行;蒙頂茶則是「散茶」的一種,即沒有製成茶餅,像現時常見的茶葉,蒙頂茶就是產自四川的最名貴茶葉。

現今我們考證圓仁的記錄,他自開成三年來華,至會昌五年(845年)離開,旅居中國長達7年,留下46條關於茶的記載,其中涉及喫茶17條,茶飯3條,啜茶5條,可見茶文化在唐朝的普及程度。

極熱湯服之,方寸匙二三匙多少隨意。但湯少好。其又隨意殊以濃為美。

榮西《喫茶養生記.喫茶法》

雖然茶在唐朝時已傳到日本,但現今日本所傳承的茶文化,卻是來自宋代。時值日本鎌倉時期,僧人榮西(1141-1215)於1168年到南宋留學,回國時帶了茶種和茶籽回日,開始在日本種植茶樹,並把宋朝的點茶文化帶回日本。在他的著作《喫茶養生記》中,記載當時的茶文化是把茶葉磨成粉,然後用熱水沖泡,煮成濃茶,也就是我們現在到日本所看到的「抹茶」。

除了茶葉外,日本僧人還把南宋的茶具帶回故鄉。日本文物中有所謂的「天目碗」,「天目」二字就是出自中國浙江境內的天目山,天目碗即天目山僧人用來飲茶的茶碗,部分天目碗現時已是日本的國寶級文物。

日本僧人榮西把茶籽帶回國後,各地開始廣植茶樹。圖為岡山縣後樂園內的茶畑。

雖然日本的茶葉茶器需求在宋朝以後慢慢達至自給自足,但中國茶葉倒也不愁出路,因為歐洲人來了。1498年,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(Vasco da Gama,c.1460-1524)抵達印度,此後葡萄牙人陸續在東南亞各地建立勢力範圍,亦在當地與到來貿易的中國商人接觸,茶葉這種商品開始出現在歐洲人視野之中。

在當時,茶葉在歐洲是種極為昂貴的進口商品,只在王室宮廷等上流貴族之間流行,尤其是在葡萄牙宮廷。其實也不難理解,中國生產的茶葉,以及同樣在中國生產的茶器,還有飲茶需要的砂糖,全部都靠葡萄牙商船繞過大半個地球才運抵歐洲,單是運費成本已經非常嚇人,所以一般人根本就喝不起,再加上葡萄牙人壟斷了東方貿易,歐洲其他國家的人就更少機會接觸到茶了。

直至1662年,葡萄牙公主布拉干薩的凱薩琳(Catherine of Braganza,1638-1705)嫁予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(Charles II,1630-1685),隨行嫁妝中帶著大批茶葉與茶器,茶文化自此傳入英國;稍後成立的英葡聯盟,更讓英國商人可以直接利用葡屬澳門與中國商人交易,引入更多茶葉,讓茶文化流傳更廣,甚至成為英國人的生活必須品。根據文獻記載,單是廣州一地,在1750年茶葉出口量為3,542噸,到了1833年急增至20,216噸,可見歐洲茶葉市場在不足一百年間急速發展了好幾倍。

有需求就會有供給,中國商人看准了茶葉貿易帶來的利益,各種商品也開始外銷起來,最主要的當然就是茶葉。中國商人通常會用密閉性強的錫罐來儲存茶葉,然後在罐上貼上中英文標籤,以介紹各種茶葉給西方商人。

由於茶葉得來不易,歐洲人珍而重之人,以茶箱保館。
(19世紀初.黑漆描金開光庭園人物圖茶箱)

既然茶葉如此珍貴,自然要購買合適的容器來存放,中國商人也沒有放過這商機,推出了「茶箱」這一種商品。茶箱通常分為兩層,裡面的是錫罐,好一點的會用雙蓋設計,加強密閉效果;外層則是紋飾繁複的漆器,部分會附設上鎖裝置,鑰匙由女主人保管,以免傭人偷拿。

喝茶還需要有茶壺茶杯,但當時歐洲人習慣以鐵器盛載酒水,喝熱茶會燙手,解決這問題的最好辦法,就是連茶器都用進口貨,把中國的瓷器都帶回去不就行了?為了滿足這需求,中國商人把大量青花瓷與廣彩瓷器運到廣州出口,又把品質最好的稱為「南京貨(Nanking cargo)」。雖然叫「南京貨」,但其實與南京沒有關係,只是品質優良的代名詞,當然價格也與品質成正比。

茶文化的流行,也帶動中國茶器出口。商人把瓷器從景德鎮運到廣州上船出口。圖為清末的外銷茶器。
(19世紀下半葉.廣彩人物花卉紋壺連杯及托碟)

除了飲茶需要外,在18世紀的歐洲正在流行中國風(Chinoiserie)。因為啟蒙時代的思想家認為,中國是一個制度健全又文明進步的國家,所以非常推崇中國文化,連帶整個歐洲貴族社會都興起了中國熱,搶購來自中國的瓷器,然後珍而重之地放在大廳欣賞。

不過,瓷器貿易的龐大資金流動,很快就吸引了歐洲各地王室的注意,開始研發燒製瓷器的技術。最先有成果的是荷蘭人,在台夫特建立了藍陶廠,但因為燒製溫度不足,所以只能燒製出陶器。真正成功研發出瓷器的,則是薩克森國王奧古斯都二世(Augustus II the Strong,1670-1733),在1710年建立了邁森瓷廠(Meissen Porcelain Manufactory),至今仍然是國際頂級瓷器品牌之一。

歐洲皇室想把製作瓷器的技術帶到歐洲,而最先成功的則是薩克森王國的國王,其邁森瓷廠至今仍是國際頂級品牌。
(約1713.墨彩描金瓷茶壺.邁森瓷廠.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)

負責出口的中國商人賺了個盆滿缽滿,進口的歐洲商人同樣也是,甚至連英國政府也從中取利不少。根據統計,在1834年,英國政府單是茶葉稅已徵得330萬鎊,大概是國庫收入的十分之一。然而,這代表英國人每年把巨額金錢用於購買茶葉,所以教科書常說鴉片戰爭前中英之間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。在1830-1833年間,英國就輸入了9,950,286銀元的中國貨品,貿易逆差達2,615,263銀元之巨,間接導致了鴉片戰爭爆發。

直至1848年,英國人福鈞(Robert Fortune,1812-1880)從中國引進茶樹苗及相關種植技術至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地,打破中國在茶葉生產的壟斷,也才有了今天的錫蘭紅茶。

時至今日,茶已在世界各地演變出不同的飲食文化,例如香港的茶樓文化、日本的抹茶、英國的英式紅茶、印度的奶茶等。下次到別的國家旅遊,不妨嚐試一下當地的茶文化,或許會有一番新奇體驗。

發表於 2024.冬 北海道東旅行遊記

(09)摩周湖

道東三湖各有特色,如果說屈斜路湖因天鵝到來而朝氣勃勃,那摩周湖就是長期莊嚴神秘。以水質清澈透明見稱的摩周湖,透明度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,從遠處看去,永遠呈現一種鈷藍色,配合藍天白雲,只要相機的藍色調得好,照片就會好看。

想觀賞摩周湖的美景,最好是到山上的展望台,從高處俯瞰全境。如在6月至10月,更有機會碰到雲海,加上日出,風景也是一絕,只是旅行團就無緣見到,至少正常都不會安排觀賞日出行程。

由於摩周湖邊全是懸崖峭壁,在展望台遠眺是唯一方法。

拍完照片,摩周湖行程亦隨之完結,因為湖邊全是懸崖峭壁,遊客無法到達湖邊,通常只會到訪第一展望台,因附設遊客設施,除停車場、紀念品店,最重要還是有洗手間。

離開摩周湖,就出發前往阿寒湖的溫泉旅館。三湖之中,就數阿寒湖的商業最發達,湖邊溫泉旅館林立,還有一整條商店街,售賣各種雕刻和綠毬藻。

先說雕刻。正如2023年道南遊記中所說,漁獵民族阿伊努人才是北海道的原住民,直至明治維新,和人才大舉開發北海道,建立札幌等城市。在北海道繁華的背後,阿伊努人卻受盡不公平對待,一度被日本政府否認其存在,這種歧視直至今天仍然存在,也導致周伊努民族的傳統不斷消失,甚至連人口也愈來愈少。

這倒不是說阿伊努民族被屠殺,而是不斷被和人同化,經過多年通婚,其後代甚至不知道自己是阿伊努人;即便知道自己的祖宗根源所在,生活文化都已經喪失,根據統計,現時仍能說流暢阿伊努語的人已經不多。若想對這個民族有更多認識,商店街盡頭還有阿伊努村,重現他們的生活習俗,亦售賣各種木與骨製成的雕刻品。

綠毬藻的真身其實是一根根絲狀的藻類。

至於綠毬藻,也是阿寒湖的「原居民」,只是生活地點在湖底。綠毬藻的真身其實是一根根絲狀的藻類,至於變成圓球的原因,專家還沒有定論,但較為人所接受的,是湖中水流令藻類不斷翻滾,勾住其他同類,然後慢慢滾成圓球。

若想與綠毬藻近距離接觸,倒也不必到湖中心的觀測中心,只需到商店街,各伴手禮店必定有展出,甚至有活體出售。不同的是,展出的是天然在湖底「滾」成的毬藻,而售賣的則是用人手把一絲絲毬藻「滾」成球狀。

若想買一瓶毬藻飼養,倒也不難照顧,只需要用自來水即可,但必須謹記香港的自來水有加入氯氣在內,最好先放置一晚才換水。另外,毬藻是生活在湖底的植物,所以不能直接接觸陽光,人工光源已經足夠,放在房間或辦公室,亦不怕因陽光不足而變得枯黃。

逛完商店街,回到飯店,仍是自助餐,也不多作介紹,反而飯後仍有活動。每年2月初至3月中旬,在阿寒湖凍結的湖面上,都會舉行冬華美冰上嘉年華,大概8時左右會發放煙火。雖然比不上香港的煙火匯演,但既不用提早數小時到場排隊,又是每晚上映,最重要是在旅館餐廳即可觀賞,無須忍受寒冷到戶外,應該知足了。

發表於 2024.冬 北海道東旅行遊記

(10)小樽

在阿寒湖休息一晚,翌日前往滑雪場,除摔了一跤差點沒把骨頭增加一道裂痕外,沒什麼值得記錄,還不如把心力精神,留在第二次小樽之旅。

上次到訪小樽,因從函館出發,兼遇封路,到得小樽已是下午。今次從北廣島出發,距離相對較近,可以先到小樽運河拍照。

小樽運河雖以夜景聞名,但白天拍景的效果亦不錯。

舊地重遊,運河依舊,背景變成藍天白雲,又是另一番景色。相比之下,白天的小樽運河較為樸素,沒有晚上燈火通明的燦爛,但相同的卻是旅客一樣的多。相片拍出來的寧靜只是假像,實情是橋上的遊人努力爭奪最佳拍照位置,果然現實並不是童話世界。

拍照後再到堺町通,重訪小樽音樂盒堂及北一硝子,這次做足功課,目標明確,果然就有收穫。音樂盒堂內產品眾多,但日本製的音樂盒,還是有特別標誌,有時會在桌上放有「日本製」三字的紙牌,有時則在產品底部貼有標籤,唯一的共同點,是價錢都不便宜。

林林種種的音樂盒,讓人眼花繚亂。

至於北一硝子,這次目標放在玻璃筆之上。玻璃筆的發明者眾說紛紜,有人認為是日本人發明,亦有人說那是意大利威尼斯的產品,唯一可以肯定的,是玻璃筆因為生不逢時,發明不久就被更方便的原子筆取代,最終沒有成為流行商品。

直至今天,玻璃筆也停留在擺設層面,並不算實用,始終作為沾水筆,要帶著一瓶墨水四處走動,並不容易,而每次使用過後,亦需要以清水沖洗殘留的墨水,對一般辦公室而言也不適合。不過,若以美觀考慮,玻璃筆也算一件不錯的擺設,顏色漂亮之餘,亦為桌上增添一點文青氣息。

發表於 2024.冬 北海道東旅行遊記

(12)札幌雪祭

雪祭雖然分為三個會場,但重點主要在大通公園,也就是札幌電視塔腳下。導遊安排第二天早上才到會場參觀,但又補了一句,白天與晚上景色不同,如想看到有燈光的雪雕,可以晚上自行前往,反正會場又不遠。聽到這一句,說什麼也得前往一探究竟,沒想到卻後悔了一整晚。

從貍小路進入地下街,一直向札幌站方向前行,到大通公園時前往地面,即抵達會場。事前沒有做功課,下場是慘烈的,大通公園全長1.5公里,都是會場範圍。滿以為札幌電視塔作為地標,必定是重點作品展出地,結果剛好相反,電視塔前全是小販攤位,售賣價錢教人吃驚的食物,例如500日圓一杯的熱牛奶。

從電視塔產可一覽全個大通公園會場。

既然來到電視塔,又怎能不登塔看夜景呢?雪祭期間正是最好的觀賞時間。居住在香港,我們每晚都被燈光環繞,燈火通明的街道,根本就是生活一部份;維多利亞港夜景的璀璨,香港人亦早已麻目,更何況是高樓密度遠不如香港的外國。若非雪祭會場中被打上七彩燈光的雪雕,為札幌市增添更多色彩,單論夜景,實在沒有登塔的理由。

從札幌塔所在的1丁目,走到第一個大型雪雕所在的4丁目,已不是短距離,更糟糕的是,雪雕竟然是以漫畫《黃金神威》為題,對於沒有看過漫畫的人,實在沒有任何共鳴感可言。至於其他大型雪雕,像是德國新天鵝堡和舊札幌停車場,雖然宏偉,但也未到讓人歎為觀止的級數。

舊札幌停車場是第三代札幌車站建築。

整個雪祭,最興奮的大概是動漫迷。近期流行的多部動漫角色,都在會場出現,例如《迷宮飯》、《咒術迴戰》等,以至老一輩的青眼白龍、Hello Kitty、初音未來,都任由粉絲自拍打卡。

走了1.5公里,到達盡頭的12丁目,看一看地圖,酒店在另一邊,又要回頭再走1.5公里,疲勞的雙腿加上滿是積雪的道路,實在痛苦,這大概就是旅遊前不做功課的代價。

不少雪雕以流行動漫作主題,例如初音未來。

雖說雪祭是札幌的一大盛事,當地酒店房間甚至因此大幅漲價,但對旅客而言,吸引力卻略嫌不足。或許是期望過高,以為雪祭都是大型作品,到場才發現大作品只有4件,中小型作品質素參差,部份如市民廣場中的作品更像是廉價仿製品。卡比獸的比例明顯不對,表情像是經歷了一個月的失眠;多啦A夢完全崩壞,吐出舌頭像精神錯亂,都不禁讓人質疑到底看了什麼。

平心而論,祭典的確是有一點特色,藍天為底襯托純白的雪雕,與晚間加入七彩燈光的作品,感覺完全不同,如在雪祭舉行期間剛好來到札幌,要到大屋公園會場一遊,是理所當然;但若是專程為此而來,忍受那昂貴的機票酒店,似乎又沒這個必要。

另一個大型雕塑是德國的新天鵝堡。
發表於 2024.冬 北海道東旅行遊記

(06)北濱車站

日本的鐵道系統,常令訪問日本的旅客非常頭痛,既有新幹線,又有JR,加上各式私有鐵路,混亂得很;另一方面,鐵道系統的密度卻又令人不敢置信,從網走市向東,沿鄂霍次克海,人煙稀少如北濱等地,竟也設有大量車站。這一切,都源於明治維新後的運輸政策。

在二十世紀初期,鐵道是最先進方便的運輸手段之一,因此日本政府大舉修築鐵路,以聯繫各地,例如把北海道十勝與網走連接在一起的網走本線,就於1929年全線開通。既然興建鐵道,當然就在沿途各社區建立車站,以方便居民。

北濱車站現已無人當值,只用於等候列車之用。

不過,隨著時間過去,汽車逐漸普及,這些鐵路陷入一個死循環。面對乘客人數減少,營運成本壓力令鐵道公司縮減班次,而乘客亦因此變得更少。所以,部份車站因而被廢棄,而剩下仍在營運的,則乾脆變成無人車站,當列車停靠後,由車長兼任售票員。

北濱車站同樣是這個狀況,班次極少,車站亦不設職員,仍然維持營運的考慮,大概只剩遊客了。這個號稱是全日本最接近海邊的車站,因可觀賞鄂霍次克海的流冰,而廣受遊客歡迎。

北濱車站是日本最接近海洋的車站之一,軌道外就是海洋。

順帶一提,2008年時上映的電影《非誠勿擾》,亦曾在北濱車站取境拍攝,吸引大量旅客到來,當年更把劇照放於站內。但大概是熱度不再,這次到訪,劇照不知何處去,只剩流冰依舊。

離開車站,為時尚早,導遊卻不敢再送行程,事關當地只剩下網走刑務所一個景點,適逢農曆新年臨近,到監獄體驗吃「皇家飯」,不是每個團友都百無禁忌,為免自掘墳墓,還是提早回到旅館,美其名曰享受溫泉。

在北海道的溫泉旅館,生魚片蓋飯差不多是標準配置。

不得不提,當晚住宿的北天之丘網走湖鶴雅休閒渡假飯店,是全個旅程質素最好的一家。鶴雅是北海道當地一個連鎖集團,專門經營溫泉旅館,價錢亦屬中高等級。今次住宿的北天之丘,房間可遠眺網走湖,餐點則是自助餐,晚上提供生魚片、牛扒等美食,早上亦可自製海鮮蓋飯,明太子、鮭魚、花枝、甜蝦,任君選擇,單這一碗,已經值回票價。

發表於 2024.冬 北海道東旅行遊記

(11)薄野冰雕

午飯過後,回到札幌自由活動,當然用來參觀難得的札幌雪祭。祭典可追溯至1950年,當時的學生在大通公園弄出6個雪雕,引來途人觀看,從此成為每年舉辦的活動,至2024年已是第74屆。

至於薄野,本來是札幌夜生活的場所,後來才加入雪祭,並成為冰雕會場。只要找到札幌街頭那標誌性的Nikka爺爺招牌,旁邊就是會場。

Nikki爺爺是札幌街頭的地標,薄野會場就在旁邊。

場地分為四個部份,A區除了迎賓門,就是各贊助商的廣告時間,例如Nikka威士忌招牌爺爺的冰船,就有精緻的花紋;而連鎖壽司店喜代村則再次拿出「鑲嵌魚兒冰雕」,也就是把各種海產埋在冰裡,再砌成一面牆。若以文雅的文字表達,就像大海忽然冷卻,讓時間永恒地凍住在那一秒,海洋生物永遠活在水晶宮之中;現實一點,就是海產店中的冰櫃,像個大型停屍間。

銀喉長尾山雀被稱為雪之妖精,可愛的外貌極受日本人歡迎。

進入B區,開始有各種題材的藝術品,最常見的為各種北海道野生動物,例如熊、鮭魚、捕食鮭魚的熊、貓頭鷹、松鼠、銀喉長尾山雀等。其中銀喉長尾山雀是北海道最有人氣的鳥類,圓滾滾的身體加上呆萌的面孔,被日本人稱為「雪之妖精」,並開發出多種商品,成為當地的吉祥物。

至於貓頭鷹,對阿伊努族人而言都是神靈的象徵,例如阿寒湖的阿伊努村的入口處就有一隻巨大的貓頭鷹木雕,所以雪祭亦常見到以貓頭鷹為題的作品,其中一件更與阿伊努族服飾相結合,甚有傳統文化的味道。

貓頭鷹對阿伊努族人而言是神靈的象徵。

雖說雪祭無分日夜,冰雕就放在薄野路上,從早到晚都可以參觀,但單論薄野會場而言,白天反而不是最好的選擇。當入夜後加上燈光效果,作品在黑夜中閃閃發光,冰雕上的紋路亦顯得更為清晰,才是最佳的觀賞時間。

發表於 2024.冬 北海道東旅行遊記

(08)屈斜路湖

北海道東邊有三個湖,分別為阿寒湖、摩周湖及屈斜路湖,合稱道東三湖,是旅行團必到的地方。離開網走市後,第一站先到屈斜路湖,原因無他,因午飯就安排在湖邊的餐廳。

屈斜路湖又被稱為天鵝湖,因每年冬季,來自西伯利亞的大天鵝都會來此越冬,成為一大賣點。至於湖本身,則起源於約三萬年前的火山爆發,之後經多次火山活動,才形成現今世界第二大的火山口湖。

每年冬季,來自西伯利亞的大天鵝都會來到屈斜路湖越冬。

湖的形狀在變,湖中生態亦在不斷改變。由於旁邊川湯溫泉的酸性溫泉水不斷流入,湖水長期呈酸性,一度令魚類無法生存,近年據說有改善的跡像,人工放流的虹鱒魚可以生存,但至今仍然沒有漁業存在。

抵達湖邊,午餐已經備好。北海道的旅行團午餐不外乎是一個鍋,一點菜,一點魚,豆腐洋蔥菇菌各少許,只差在湯底是味噌還是昆布。如果想加一點刺激,就需要多付一點代價,這點旅行社從不讓人失望,因此這餐就多了黑鮪魚大腹,還有花咲蟹。

黑鮪魚大腹屬正常發揮,畢竟以現在的冷凍技術,無論運到哪邊,魚肉肉質都不會有太大變化。至於花咲蟹,學名為短足擬石蟹,因為在花咲郡(根室市舊稱)一帶出產,因此以地為名。

花咲蟹體型較帝王蟹為小,適合兩人分享。

聽到擬石蟹三字,就讓人聯想起牠們的遠親堪察加擬石蟹,即北海道帝王蟹。與帝王蟹相比,花咲蟹多了「短足」二字,名符其實矮了一截,體型小得多,身價也稍為便宜一點。當然,一分錢一分貨,花咲蟹略嫌少肉,沒有帝王蟹蟹棒的那種滿足感,味道也不夠鮮甜,而優勝之處也正是其體型較小,適合人數較少的場合。

人吃飽了,接下來就換天鵝。餐廳外面是小賣店,除了各式手信,還有給天鵝吃的爆米花。遊客購買爆米花後,就到外面的木橋上,等待天鵝自行投懷送抱,然後盡情拍照,看著天鵝貪吃又不敢太接近人類的模樣,也甚是有趣。

只要有爆米花,想跟天鵝拍近照並非難事。

發表於 2024.冬 北海道東旅行遊記

(07)破冰船

旅程最令人期待的,莫過於破冰船。北海道共有兩個地方可以體驗,分別是網走市及紋別市,今次旅程則是到網走市,搭乘北海道最大的破冰船「極光號」。

極光號是北海道最大的破冰船。

鄂霍次克海的流冰,其實不是本地出產,而是從中國的黑龍江「進口」。當黑龍江的淡水流入大海後,因密度關係而佔據上層水面位置,從而被冷空氣凍結,形成流冰,再隨水流漂流至北海道。

由於凍結到漂流需時約一個月左右,因此每年1月底,北海道網走市的氣象台就會確認「流冰初日」,即可以從陸地上看到流冰到來,破冰船亦隨之開始營業。之後的整個2月,都是流冰季節,而到了3月,就會因氣候逐漸回暖而消失。

流冰來自中國黑龍江的淡水,經水流漂到北海道一帶。

登上破冰船,與新幹線車廂一樣,只要付錢,就可以購買指定席坐位。不過,這對於遊客而言並不重要,當破冰船啟航,室外甲板位置才是最搶手。只要做足保暖措施,就可以近距離觀賞流冰被船首一開為二的情景。

我們都知道鐵達尼號的故事,但對於流冰以至冰山有多危險,卻沒有太多概念,而破冰船正好說明了情況的嚴重性。有時看著冰層只是一片扁扁平平,卻突然從水底冒出一大塊冰來,證明不能僅憑水面狀況來推測水底的環境。

破冰船兩側甲板可以自由出入,近距離感受破冰的震撼。

除了冰外,破冰船之旅還有野生動物可看,有時會發現一隻不知名生物立於遠處的流冰之上。雖然看不清外貌,但憑體型推測,那就是遠道從俄羅斯飛到北海道越冬,世界上最重的猛禽虎頭海鵰。這種鳥身體的羽毛是黑色,翅膀卻是上白下黑,再加上黃色鳥喙,甚為醒目。

從出發到返航,整個旅程大概45分鐘,雖然時間不長,但也是難得體驗,一生人,值得來見識一次。

發表於 2024.冬 北海道東旅行遊記

(03)層雲峽

從美瑛前往層雲峽,走在山區之中,路上幾次沒了網絡,總算抵達目的地。層雲峽,位於大雪山國立公園之中,屬全北海道最寒冷的地方之一,冬天會舉辦冰瀑祭,就是慶祝銀河和流星兩條瀑布凍結成冰的奇景。

由於位處內陸,層雲峽溫度極低,瀑布也會凍結成冰。

下午抵達目的地,太陽已經準備下山,溫度也開始降低,天氣報告說的是零下17度,而體感溫度則是零下21度。導遊在旅遊車上笑言,零下幾度都沒所謂,同樣是冷而已,結果離了旅遊車,才知道剛才那句絕對是胡說八道,這邊的溫度是整趟旅程七天之中最冷的地方,沒有之一。冷還是有分層次的,這邊的冷,是寒氣會從衣服褲子中滲進去,讓人不由自主地發抖。

忍受嚴寒,為的就是兩條瀑布。左邊的稱為銀河之瀧,右邊的則是流星之瀧。與日本其他瀑布一樣,水流量並不大,落差亦不高,雖名列日本瀑布百選,但不算壯觀,如非流水自然凍結成冰,甚至可以說無甚特別。

流星瀑布就在銀河瀑布旁邊,景色亦近似。

拍了照片,還是趕緊躲回旅遊車上取暖,出發前往當晚住宿的溫根湯溫泉。「溫根湯」三字源於當地原住民阿伊努族的語言,可以推斷早於明治時代和人把勢力範圍拓展至此以前,阿伊努族早已發現此地的溫泉。

旅館位於北見市範圍,離開北見市市中心一段距離,旁邊就是北之大地水族館和北見狐狸村。最特別的,則是其溫泉號稱「美白之湯」,據說是硫磺泉泉質,會令肌膚變得滑嫩細緻。

溫根湯溫泉大江本家就在河邊,白天的景觀不錯,距離狐狸牧場不過數分鐘路程。

至於晚餐,則是自助餐形成,自行選擇愛吃的食物。不得不說,這次旅程的餐點安排,比起2023年道南地區的餐點要豐富得多。同是溫泉旅館,這次竟然有松葉蟹吃到飽,鮭魚子也是任吃,對於熱愛海鮮的人而言,實在是天堂一樣。

發表於 2024.冬 北海道東旅行遊記

(04)北見市

北見市,是北海道面積最大的城市,轄地物產豐富,近海的一側養殖扇貝,內陸則以種植洋蔥為主。觀光資源同樣豐富,既有號稱擁有世界上第一座冰凍水槽的北之大地水族館,亦有北見狐狸牧場。

狐狸是日本的原生物種。

是次行程只安排參觀狐狸牧場。狐狸是日本的原生物種,在日本文化中甚為重要,例如京都伏見稻荷大社,以狐狸作為稻荷神的使者,就是因為狐狸會捕獲田鼠等害獸。至於北見的狐狸牧場,開業於1899年,單純是一個旅遊景點。

入口處張貼著注意事項,雖然人工飼養的狐狸早已習慣人類,但畢竟還是動物,有些事情要盡量避免,例如不得觸摸狐狸,以及避免做出從衣服或袋子拿東西出來的動作,讓狐狸誤以為你打算餵食。

進入園內,其實就是簡單一個小場地,放養著北狐,也就是赤狐的亞種。金紅色的毛髮,配上潔白的雪地,顏色配合得天衣無縫,只要注意快門速度,避免因狐狸高速移動而造成相片模糊,就可以拍出好的照片。

樹上的狐狸動作不會太大,適合器材不足的旅客。

若是器材所限,快門沒法跟上,那只好留意樹上的動靜。爬到樹上的狐狸,動作一般較慢,甚或靜止不動,正是拍攝的好時機。這時還可加上樹葉作為前景,增加一點深綠色,令金紅色的狐狸更為突出。

離開狐狸村,前往北見市中心,參觀北見薄荷蒸餾館。早於1902年,北見市開始種植薄荷,並一度成為世界薄荷的主要產地,佔全球市場供應七成。當然,這些輝煌早已成過去式,自從科學家發現可用化學方式合成薄荷油的主要成份薄荷醇,北見出產的天然薄荷就不再是必須。

用蒸餾法就提煉到天然的薄荷精油。

現今的北見薄荷,仍然使用蒸餾法製成天然產品,即把已烘乾的薄荷葉放進機器,再以水蒸氣把薄荷中的油份帶出,經過冷卻管重新凝結並收集,就得到蒸餾水與薄荷油,分離後的薄荷油即可製成各種產品。

說是景點,其實是購物點。蒸餾館陳列的各種機械,就如中學時期實驗室的擺設一般,只供陳列之用,實際上只有最前面那一台小小的正在運作,無法吸引遊人留心聽課;相反,當各式產品亮相,團友頓時兩眼發光,詢問各種用途。

館中展品不多,全是各年代所用的蒸餾機械,重點還是產品的介紹。

薄荷用途廣泛,從醫藥用途到日常生活,驅蟲、寧神、除臭、調味、消炎,都可用一小片薄荷結晶解決,或是一滴薄荷精油亦可。若是嫌麻煩,亦有各種便携型產品,針對各種用途。

不過,就算沒有專程到蒸餾館,全北海道各大景點都有北見薄荷的產品販售,至少旅行團必到的札幌貍小路,各大伴手禮專門店都有一整列產品出售,如非順道經過,也實在沒有專程到北見市的理由。